遗传和变异现象
学科: 生物 年级:初二 课题 :第20课第一节 主备人(撰写):陈玉兰
第16周 上课班级初二(11) 授课人:陈玉兰
课 题 |
遗传和变异现象 |
课型 |
新授课 | |
学习目标 |
整体目标 |
1、知识目标: 1、知识目标:正确表述性状、相对性状、遗传、变异等概念; 2、能力目标: ⑴ 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,培养学生识图能力。 ⑵ 能举例说出动物、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;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。 3、情感目标: 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,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秘现象,只要深入研究,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认识,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。 | ||
教学重点 |
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;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。 | |||
教学难点 |
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;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| |||
课前准备 |
多媒体课件 ,人、植物或者动物性状和相对性状对比图片,多幅亲子间 照片以及搜集多种动物亲代与子代间的图片。 | |||
教学方法 |
自学与导学 启发式讲解法 学生互动讨论式教学法。 | |||
教学过程 |
告知目标 (2分钟) |
1、新课导入:(1分钟) 展示照片这三对父子、母女像不像?一样吗?为什么会这样呢? 2、目标告知:(1分钟) ⑴ 比较个体间性状的差异,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; ⑵ 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;建立遗传与变异的概念, | ||
突破目标 (22分钟) |
1、学生自学与测试:(10分钟) (1) 阅读自学: 展示导读提纲 (2)基础检测:《优化设计》p49—50随堂训练 (3)互查 2、教师导学与精讲:(12分钟) 一.性状和相对性状; 1.性状的组成 展示图片,学生回答 2.性状的概念展示图片,学生回答 活动:个体间性状的比较 3.相对性状的概念 练习 二.遗传和变异 活动:找孩子 展示图片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漫画思考 | |||
检测目标 (15分钟) |
1、学习检测:(10分钟) 基础反馈练习: 能力拓展:《优化设计》p50优化作业 2、教师精讲:(5分钟) 解析释疑 | |||
学习小结 (1分钟) |
本节要点 | |||
方法概括 (1分钟) |
知识拓展延伸 | |||
三维升华 (2分钟) |
1. 指导学生做好对各种性状的观察。 2.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分析、推理、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及与同学沟通交流想法的能力。 | |||
板书设计 |
一、性状和相对性状 1.性状: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,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。 2.相对性状: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,总称为相对性状。 二、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1.遗传:性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称为遗传。 2.变异:亲子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。 | |||
教学反思 |
以上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安排。实践证明,在教学中,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,创设一个民主、和谐的课堂氛围,适时的设置情景,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, 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辅助整个教学过程,能有效的使学生在一个生动、有趣、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,愉快地“享受”学习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