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方的民族汇聚
历史科组 王三杏
〖课程标准〗
能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。
〖教学目标〗
知识与能力
看图说出“五胡”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,学习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。
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,初步学会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。
过程与方法
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文,促进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。
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的影响,学生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。
通过思考“请你想一想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历史作用”,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。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学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,各民族互相学习、互相影响的史实,知道各民族友好往来是历史发展的主流,培养其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。
学生通过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、不顾旧势力的反对,坚持改革,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,促进其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形成。
〖教学重点〗
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
〖教学准备〗与学情分析
1. 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和已有经验情况分析。
学生在学习“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”一课时,对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已有初步的了解;现实生活中,民族间友好交往的事实对学生的影响较深。
2. 初一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分析。
初一学生的知觉、兴趣、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,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。所以,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长期融合的史实,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。
〖教材分析〗
1.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。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,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,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。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,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2. 本课共设有两目: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;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。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,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、交往,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。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,顺应时代潮流,实行了改革。所以,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、民族融合的产物,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,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。
教材处理
1. 将课文中的第一目(楷体字部分)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列为学习的内容。
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,纳入学习范围有利于学生对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措施的理解。
2.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中加入相关的图片。
由于民族融合对初一学生来讲比较抽象,不容易理解,因此,在学习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时,将反映当时民族融合的一些图片出示给学生,增强学生对民族融合的感性认识。
课前准备
1. 组织学生预习课文,教师查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资料。
2. 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,文字材料等。
〖板书设计〗
〖教学方法〗
鉴于对《标准》的理解,对教材、教学环境、学生等因素的分析,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、引导为主,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,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,由发散到集中,由感性上升到理性。学生的活动采取分析讨论、举手回答等形式。
〖教学过程〗
导入新课
教师: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,在我们国家里有五十六个民族,这五十六个民族杂居相处,亲如一家。但是有些民族已在历史上被汉化了如鲜卑族等。
10分钟预习课文完成下列题目
预习P113---114请回答1—2题
1.“五胡”指的是哪些民族?
2.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汉族有何差异?
预习114—115页结合已学知识回答第3--4题
3.北方各族相处得如何?
4.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民族融合呢?
﹙1﹚.北魏的建立和统一了黄河流域:
建立者是﹙ ﹚族﹙ ﹚部的首领拓跋珪
建立年代﹙ ﹚
﹙ ﹚年,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,结束了北方的﹙ ﹚的局面.
﹙2﹚.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有哪些?
答:主要有迁都洛阳和汉化措施
学生回答后,教师展示参考答案。
学生预习完后,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:我们国家民族间友好相处、互相融合的现象古已有之,尤其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民族间的融合更为显著。具体的情况如何?这也是本节课我们要共同探讨的内容。
讲授新课:
一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
教师: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,与汉族逐渐汇聚。那时侯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?下面,请同学阅读书本的第一目,了解“五胡”指的是哪五个少数民族,他们分布在什么地区?
(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,指导学生读书读图)
学生回答:(略)
教师: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逐渐内迁,汇聚中原,和汉族人民一起杂居相处,在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上都相互影响,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,(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课题)民族大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。下面,我们就以鲜卑族为例,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情况。鲜卑族的拓跋部在北方建立了魏国,定都在平城,史称北魏。同学们想一下,北魏皇帝处在一座远离中原的城市,想要很好统治中原人民,容易吗?该怎么办呢?
学生回答:(略)
二。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
汉化措施
(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文字材料,师生共同分析平城的地理位置,自然条件、经济因素)
教师: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,回答两个问题:
1.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理由有那些?
2. 他是怎样实现迁都的?
材料: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,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,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,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。同时,北魏自定都平城以来到孝文帝已近百年。平城气候恶劣,生产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。平城地处偏僻,是北魏政府很难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区,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也逐渐强大起来,对北魏构成威胁。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(今山西大同市东北)迁到洛阳。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,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。有一次上朝,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,大臣纷纷反对,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。 孝文帝发火说:“国家是我的国家,你想阻挠我用兵吗?”拓跋澄反驳说:“国家虽然是陛下的,但我是国家的大臣,明知用兵危险,哪能不讲。” 孝文帝想了一下,就宣布退朝,回到宫里,再单独召见拓跋澄,跟他说:“老实告诉你,刚才我向你发火,是为了吓唬大家。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,不适宜改革政治。现在我要移风易俗,非得迁都不行。这回我出兵伐齐,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,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,你看怎么样?”拓跋澄恍然大悟,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。公元494年,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20万南下,从平城出发,到了洛阳。正好碰到秋雨连绵,足足下了一个月,到处道路泥泞,行军发生困难。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,下令继续进军。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,趁着这场大雨,又出来阻拦。孝文帝严肃地说:“这次我们兴师动众,如果半途而废,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。如果不能南进,就把国都迁到这里。诸位认为怎么样?”
大家听了,面面相觑,没有说话。孝文帝说:“不能犹豫不决了。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,不同意的站在右边。” 一个贵族说:“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,那么迁都洛阳,我们也愿意。”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,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,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。
学生回答后板书如下:
迁都的理由:
答1.为了巩固北魏朝的统治.
2.为了吸收中原的文化,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.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,不适宜改革政治
3.因为平城气候恶劣,那里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.
4.为了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区,解除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族对北魏构成的威胁。
怎样实现迁都的?
答:假借伐齐,于公元494年把都城迁到洛阳的。以便他直接控制黄河流域。
教师: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,回答后面的问题:
材料一:p116 魏主欲变北俗,引见群臣。……帝曰:“夫名不正、言不顺,则礼乐不可兴。今欲断诸北语,一从正音。其年三十以上,习性已久,容不可猝革。三十以下,见在朝廷之人,语音不听仍旧,若有故为,当加降黜。”
1. 材料一在说什么?
材料二: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,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,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,鲜卑、汉族互为姻亲。
2材料二中孝文帝要求鲜卑族与那个民族联姻?
3材料三说的是汉化措施中的那一项?
材料四
材料四
学生回答后,教师归纳汉化措施: 学习汉语 与汉人通婚
采用汉姓
教师:想一想,北魏孝文帝采取以上促进融合民族的措施会有什么历史作用?
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如下板书,并做课堂小结。
板书一:
板书二:
评论声明